1、定义:DNS(Domain Name System)即域名系统,是互联网的一项核心基础服务,它作为分布式数据库,将人类可读的域名转换为机器可读的IP地址,使得用户能够通过域名访问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
2、工作原理:当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域名时,操作系统会首先查询本地缓存,看是否之前解析过该域名;如果没有,则向本地配置的首选DNS服务器发送解析请求;若本地DNS服务器无法解析,则会代表客户端向其他DNS服务器进行查询,直到得到答案,然后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并在一定时间内缓存结果。
3、常见风险类型
缓存投毒攻击:这是最常见的DNS攻击类型之一,攻击者通过向DNS服务器发送伪造的响应报文,欺骗服务器相信错误的信息,从而将错误的域名与IP地址关联缓存起来,当其他用户查询该域名时,服务器会返回错误的IP地址,导致用户被引导到恶意网站,造成信息泄露、财产损失等后果。
DDoS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通过控制大量的僵尸主机,同时向目标DNS服务器发送海量的请求,耗尽服务器的资源,使其无法正常处理合法用户的请求,导致合法的域名解析服务中断。
域劫持:攻击者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域名的控制权限,然后将该域名的解析设置篡改为指向自己的服务器,从而可以拦截该域名下用户的流量,实现窃取用户信息、劫持用户会话等恶意目的。
中间人攻击:攻击者处于用户和DNS服务器之间,监听并篡改两者之间的通信数据,攻击者可以将用户请求的域名解析到自己搭建的虚假网站上,使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访问了虚假网站,进而骗取用户的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
4、风险影响:DNS风险会给个人、企业和社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财产损失,如银行卡被盗刷、账号被盗用等;对于企业而言,可能会遭受业务中断、声誉受损、经济损失等,例如电商平台的域名被劫持,会导致用户无法正常访问购物网站,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商业信誉;从社会层面来看,大规模的DNS攻击可能会影响整个互联网的稳定运行,对国家安全、金融安全等重要领域造成威胁。
5、防护措施
技术层面:网络管理员应定期更新DNS服务器软件和操作系统补丁,以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合理配置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限制对DNS服务器的非法访问和恶意流量;采用加密技术,如DNSSEC(域名系统安全扩展),对域名解析过程进行数字签名和验证,防止DNS数据被篡改和伪造。
管理层面:企业应建立健全的DNS管理制度,加强对域名注册、解析记录变更等操作的审批和管理流程;对DNS服务器的访问进行严格的权限控制,只允许授权人员进行操作;定期对DNS日志进行审计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和潜在的安全隐患。
用户层面:用户应提高安全意识,不随意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避免访问可疑的网站;在使用公共无线网络时,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及时更新计算机系统中的安全软件和浏览器版本,以防止被恶意软件利用进行DNS劫持等攻击。
相关问题与解答
1、问:如何判断自己的DNS是否被劫持?
答:如果发现访问的网站经常跳转到其他无关页面、网页加载速度异常缓慢、收到安全软件的DNS劫持警告提示等情况,都有可能是DNS被劫持的表现,还可以通过一些在线工具来检测DNS是否正常。
2、问:DNSSEC是什么?它是如何提高DNS安全性的?
答:DNSSEC即域名系统安全扩展,它通过在DNS记录中添加数字签名的方式来验证域名解析过程中的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当DNS服务器返回解析结果时,客户端可以验证数字签名是否正确,如果签名验证通过,则说明解析结果可信,否则就认为可能受到了攻击或数据被篡改,从而提高了DNS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来源互联网整合,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boce.com/ask/187594.html